6月21日,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作了《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结果表明,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各地区各部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报告指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实化制度化,整改效果明显提升。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全国共审计8.7万多个单位,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3800多亿元。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的意见》,建立计划、实施、审理、整改的工作闭环。至2022年4月,2020年度审计发现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完善制度1520多项,追责问责8300多人,整改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审计指出问题后,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正在积极整改,审计署将跟踪督促,年底前报告全面整改情况。
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预算和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报告揭示了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审计部门重点审计了中央决算草案编制、财政资源统筹、财政部管理分配的直达资金等转移支付和发展改革委管理分配的投资专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情况。
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93405.41亿元、支出总量120905.41亿元,赤字27500亿元,与预算持平;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4419.9亿元、支出4003.31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2420.3亿元、支出1077.8亿元;中央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0621.37亿元、支出10602.99亿元。
2021年,发展改革委管理分配中央财政投资6100亿元,其中安排中央本级支出1574.3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4525.7亿元,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三农”和水利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其他重大项目等八大领域。
报告反映,审计结果表明,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重点领域财力支撑,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预算和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审计发现,这方面存在中央决算草案个别事项编报不够完整、财政资源统筹仍需向纵深推进、中央财政支出分配投向和使用效果还不够精准优化等主要问题。
报告显示,审计的41个部门共收到财政预算拨款5961.75亿元,抽查其中2100.16亿元(占35.2%)发现的问题主要是: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不严格,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仍有发生,共涉及25个部门和121家所属单位资金25.73亿元。
报告建议,进一步增强预算约束刚性,严肃财经纪律。一是健全完善有利于财政资源统筹的体制机制。加强四本预算衔接,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增强公共财政统筹能力;健全专项资金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压缩资金分配中的自由裁量空间。严格部门预算管理主体责任,督促将全部收入和支出依法纳入预算。二是继续压减非必要非刚性支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压实地方政府、央企主体责任和中央部门主管监督责任,把政府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化纪律要求,勤俭办事业,对财政资金损失浪费问题追责问效。
重点项目提升国际形象、拉动内需,重点民生领域加大工作力度、人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报告揭示了重大项目和重点民生资金审计情况。
报告认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港珠澳大桥均是党中央确定的世纪性、战略性工程,对于提升我国际形象、拉动内需意义重大。
自2017年9月,审计部门连续5年对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北京冬奥组委财务收支等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审计按照党中央常态化“经济体检”和“治已病”“防未病”的要求,一体推动揭示问题、规范管理和完善制度,推动各项筹办任务如期开展,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中落地生根,有力保障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像冰雪一样纯洁干净。
港珠澳大桥2011年1月开始建设至2018年10月通车试运营。此次抽审了竣工决算投资的80%。审计结果表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关管理部门和参建单位认真落实粤港澳三地共建共管要求,积极筹措到位建设资金,严格工程建设管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工程。发现的问题主要是竣工决算草案编制和工程价款结算不准确、不真实,涉及金额17.53亿元。有关部门已根据审计结果调减决算投资16.78亿元、调增0.75亿元。
此次重点审计了养老、就业、住房、救助、“三农”等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结果表明,各地区各部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大工作力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在基层“三保”、就业补助方面,2020年共安排全国县级国家标准“三保”支出5.43万亿元,采取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方式支持基层“三保”,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但是,仍有部分地方稳就业相关政策落实不严格,比如,5省份违规将5.04亿元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用于补充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办公经费等。
在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方面,重点审计了全国2925个社会救助机构,抽查基本生活救助、急难社会救助和专项社会救助等资金共计2038.35亿元。各地均出台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的细化措施,初步将5800万人信息录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审计发现存在一些民生救助底线未兜住兜准兜好、挤占挪用和骗取套取19.74亿元等主要问题。
在住房公积金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方面,2020年至2021年9月底,重点审计的11省份共缴存公积金1.03万亿元,发放个人贷款5359.66亿元,期末缴存余额1.61万亿元;代管的维修资金交存732.39亿元,使用37.86亿元,期末结存3909.89亿元。审计发现存在470多亿元维修资金低息活期存储待改进、公积金违规放贷和维修资金多头管理等主要问题。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政策和资金方面,10省份本级2021年共安排帮扶资金522.1亿元,抽查的52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共排查识别和跟踪帮扶42.13万人。重点抽查帮扶资金266.94亿元,涉及5522个项目,走访5424户脱贫家庭,未发现规模性返贫风险。
在种业发展相关资金和政策落实方面,对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和9省份种业发展情况及相关资金75.29亿元审计情况表明,有关地区和部门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初步形成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68万个,实施七大农作物育种等重点研发项目,支持建设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152个良种繁育基地县。但是审计发现,种业振兴的基础工作还不扎实,育种创新研发机制存在明显短板,种子稳产稳供能力亟待加强。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突出风险隐患,严格规范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权力运行
报告揭示了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情况。2021年,在各项审计中继续重点关注企业、金融、行政事业、自然资源等4类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
此次审计了34户央企和176户部属企业。其中,34户央企2020年底账面资产总额31.2万亿元、负债总额23.51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4.4万亿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介于92.69%至150.7%之间;176户部属企业2021年底账面资产总额4575.6亿元、负债总额2181.73亿元、国有资本权益1760.84亿元。
此次审计了23家地方中小银行、20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至2020年底,44家金融企业账面资产总额12.46万亿元、负债11.31万亿元,除1家亏损外,43家净资产收益率介于0.03%至14.84%。对5家大型银行信贷资金流向进行了跟踪。
此次在41个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对相关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审计。这方面发现的主要问题有:国有资产基础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涉及26个部门的155.67万平方米房产和1.67万亩土地、24.01亿元资产;违规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涉及26个部门的57.19万平方米房产和2.78万亩土地、3.52亿元资产;部分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低下,涉及9个部门的351.14万平方米房产、土地等。
此次对9省市17名领导干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对4省份21个典型黑土区重点县黑土地保护等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表明,相关领导干部能够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审计发现,部分省份资源和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执行不严格,耕地严保严管要求未充分落实,黑土地保护治理责任落实不力。
报告建议,防范化解重点领域突出风险隐患,严格规范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权力运行。国企国资领域,针对经营不善、决策不当等造成重大投资损失的突出问题,应切实健全细化“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及操作规程,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资源环境领域,落实好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相关决策和监管履职情况的评价标准。进一步压实地方耕地严保严管责任,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来源:人民日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