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沪上出台首个家政行业地方标准,紧随其后,去年7月,长宁区家协首推防“黑”系列措施,新保姆需提供无“黑”证明,“黑保姆”将列入“黑名单”。一年过去了,长宁区家协试点“保姆黑名单”情况又如何了呢?记者重新回访长宁区家协,相关人士回应称,由于试行“保姆黑名单”遭遇巨大压力,以及效果不佳等原因,如今已无奈叫停!(7月12日《新闻晨报》)
各行各业都在建立“黑名单”制度,“黑名单”已经成为了社会管理的标准配置。然而,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应“黑名单”管理制度,也不是所有的“黑名单”都能实现良性管理。
在笔者看来,上海市长宁区的“保姆黑名单”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失败的结局早就是命中注定的事情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保姆黑名单”并不是最好的管理保姆的方式,也是急急慌慌出台的,粗线条的规定没有走心。
其一,保姆行业“供小于求”。在城市里,尤其是在大城市里,保姆这个行业都是火热的,城市居民越来越依赖保姆了,做饭请保姆,看孩子请保姆,洗衣服请保姆,打扫卫生也请保姆。然而,面对保姆市场宽广的需求,保姆从业人员是难以保障需求的。在保姆很少,需求很大的环境下,只是将一批不合格的保姆纳入“黑名单”,加剧了供小于求的现象,保姆更不够用了。
其二,保姆自证“强人所难”。在长宁区家政协会,有一个规定,凡是第一次到长宁区从事保姆行业的人,都按照“新保姆”方式进行管理 ,也就是说这些保姆从业者必须提供“自己不黑的证明”。问题是,其他地方并没有实施“保姆黑名单”管理,这些人即使“从来没黑过”,谁来给其做证明?这无疑将一批想到长宁区从事保姆服务的人员拦截在了长宁区之外。
其三,保姆黑否“一家之言”。将保姆纳入“黑名单”,依据的是什么,依据是雇佣的家庭有没有投诉,雇佣的家庭是不是满意,是不是经常发生纠纷。而实际上,保姆和雇主的纠纷,家政协会不是法官,也不是裁判。家政协会只是听取雇主“一家之言”,显然会导致保姆从业者的怨气。久而久之,谁还愿意到长宁区当保姆?
最近这几年,随着保姆行业的需求扩大,保姆从业者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作恶的保姆”确实不少,盗窃雇主物品的,殴打雇主孩子的,虐待雇主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建立“保姆黑名单”的初心很好,然而在保姆从业者难以满足需要的时候,只是靠“黑名单”并不能解决问题。
一方面,需要激发人们从事保姆职业的热情,要倡导雇主给保姆购买养老保险;一方面,要加大资格门槛,将道德不好,脾气暴躁的保姆拦截在从业门槛之外;一方面,要加大公益培训力度,提升保姆的服务水平和道德水平。让保姆从业者提升素质,显然比建立“黑名单”更重要。
举报/反馈